学科竞赛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桥梁,是激发创新思维、培育科研精神的摇篮。为帮助2025级新生全面了解机电类学科竞赛体系,10月29日下午,由机自学院科创中心主办的2025年学科竞赛推介会在主三大报告厅隆重召开。机自学院院长孙道恒、院长助理张文琼、杨家豪,党总支副书记赵新根、机器人教研室教师曾凯、高级实验师陈冠峰等多位教师出席,以及2025级新生共同参与了这场 “竞赛启蒙盛宴”。


读懂竞赛,找准成长方向
张文琼老师以 “何谓竞赛” 为切入点打破新生对竞赛的 “高门槛” 误区,他强调竞赛是理工科学子重要的实践课堂,核心围绕 “机械、电控、控制” 三大核心能力展开,而大一阶段正是修炼 “内功” 的关键时期;随后通过自身指导的学生项目案例 —— 从 “冰冷的记忆装置” 迭代为 “融入情感化设计的老人用药提醒系统”,生动诠释了 “从生活痛点挖掘创新点子” 的重要性。同时,张老师讲解了学院的竞赛体系,介绍了“互联网+”“挑战杯” 等A类赛事与工程实践创新大赛、RoboMaster 等B类赛事,并展示近六年亮眼成绩,鼓励新生通过参赛经历提升综合能力、积累个人竞争力。

TCR 战队邀你解锁科技热血
“在聚光灯下操控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对战,谁能不心动?” 曾凯老师以一句热血提问拉开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的介绍序幕,他先通过视频展示赛事激动人心的场景 —— 参赛队伍操控英雄机器人、哨兵机器人、工程机器人等多类型设备,在复杂场地中展开紧张射击对抗,极具科技感与竞技感的画面瞬间点燃了现场新生的兴趣。曾老师介绍了赛事从2013年简单任务发展为全球顶级平台的历程,并介绍了学院TCR战队的创办历史与获奖项目,有完整培养体系,新生能在实践中掌握多项技能,邀请新生到实验室参观并鼓励有科技梦的同学加入。

从 “小白” 到 “大神” 的进阶路
结合多年竞赛指导经验,陈冠峰老师从 “为什么参赛”“赛什么”“怎么备赛” 三个维度展开分享,他强调参加竞赛的核心并非追求奖金,而是提升技能、丰富履历以铺垫未来发展,还以校友严子龙学长(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为例佐证价值。赛事方面,他推荐新生先参与门槛低的几类软件操作赛事,也提及学院的优势项目工创赛(该赛事今年夺得全国亚军),鼓励新生组队锤炼能力。

想参赛,从大创起步!
杨家豪老师指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 “大创”)是衔接课堂与竞赛的关键平台,其包含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三类项目,且构建了从校级到国家级的完善资助体系——校级项目每项资助 2000 元,优秀项目还可迭代升级参与各类竞赛;他以今年学院立项的“广深蜘蛛机器人”“自动化小龙虾剥壳机” 为例,说明大创项目来源广泛,既可以源于生活需求,也能结合导师课题。杨老师还强调,学科竞赛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分层面,助力学生在毕业年级可免修部分课程,更能有效培养科研思维,许多同学通过参与大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为后续个人发展筑牢根基。

竞赛路上的 “过来人” 经验
2021级缪政宸学长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从 “竞赛小白” 到 “获奖达人” 的成长故事:三年前他和台下新生一样对竞赛一窍不通,三年后已手握 8 项省级以上奖项与 6 项专利;他坦言大一参加的多场竞赛均止步校赛,甚至曾因作品设计不规范、操作不熟练被淘汰,但失败让他学会脚踏实地——为学好 3D 建模,他对着教材一笔一画练习,为优化项目曾每天只睡一两小时、在实验室待到凌晨五六点。他还送给新生“不要等‘完美的开始’,要让开始变得完美”的箴言,给出主动出击(大一联系学长导师、加入竞赛团队)、坚持到底(备赛虽苦但风雨后有彩虹)、重视过程(即便未获奖,技能与经验也宝贵)三点建议,并分享了团队调研的经历,比赛过程中难忘的经历,比奖项更有意义。

随着全体师生合影留念,这场干货满满的竞赛推介会圆满落幕。对 2025 级机电新生来说,这不仅是一次 “赛事科普”,更是一份 “大学成长指南”。未来,以名师为引、以学长为榜样,在竞赛中探索创新、锤炼本领,相信每一位新生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