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官网! 学校网站 学工平台
培养方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走进嘉庚机电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一、专业历史及发展概况

机械电子系统早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如果没有多项面向未来的技术和知识交流,那么就不会产生安全气囊、防滑刹车系统复印机CD、行驶模拟装置和自动售票机等一系列产品。机械电子工程是工程科学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机械、电子、控制、信息、计算机、人工智能、管理等诸多理论体系的集合。其特点是知识结构庞大、理论丰富、应用范围广泛。

我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到2019恰好经历了10个冬夏春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历史的长河中,10年仅仅是短暂的一瞬。由于我院的特殊性(有电气工程专业),最初几年,机电专业没有单独配备专业教师,很多课程都是由电气专业的师资承担。课程体系也与机自专业大同小异。后来在校院两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逐步配备了专业教师。特别是最近几年,陆续聘用了具有企业工作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紧跟时代发展热点、应用前沿先进机电技术的机器人、3D打印机、无人机等。尽管我院机电专业非常“年轻”,但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成绩逐步显现。近年来我专业师生结合教学和科研,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多项,校级课题数十项。授权专利10余项。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随着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的逐步实施,机电专业必然会有更加广阔的的前景。

二、专业特色与优势

机械电子工程所要求的人才及人才知识结构、技术素养等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工程人员。国外一些企业也开始认为,机电人才对它们的吸引力更大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能承担各类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和开发工作。机械电子工程是科技高速发展以及学科相互链接的产物,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类,集诸多技术特点于一体,代表着新技术、新模式、新思想、新研究方式和新研究目标的产生,注重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口径适中、适应性强。人才培养方案详见学校网站(http://jwb.xujc.com/pyfa/list.htm)。

1、就业前景

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互联网+”,迫切需要全面掌握机械工业自动化、电力电子和计算机应用、系统控制等技术的综合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进程中,工业飞速发展,使得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缺口大幅攀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区域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方面表现尤为急切,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毕业生主要在电子技术、新能源、机械等行业工作,如: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水面无人载具、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新能源、机械/设备/重工、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汽车及零配件、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也可就业于设计、科研院所及高等学校。

2、专业深造

学生考研对口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与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等。

3、实验实训条件

学校投入巨资建设了机电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省级机电工程实训示范中心,为学生提供丰富且完善的实验设备。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已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福建省机电工程实训示范中心,拥有电工电子技能实训装置、仪表及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子工艺生产线、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工业网络控制系统、数控加工设备以及3D打印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工业柔性系统等,完全能满足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的应用与创新需求。

图1 电机与传动实训室电气技能实训室

图2 工业网络实验室数控加工中心

图3 3D打印实验室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

4、师资力量

目前,机电工程学院已拥有一支由专职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助教和实验员组成的梯队合理、思想素质高、道德品质好、业务能力精、实践能力强、教学质量过硬、“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此外,本专业教师几乎全部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或具有实际机电产品开发经验的“双师型”。

陈可坚:男,中共党员,嘉庚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石油机械》编委会委员,漳州市科技专家1984江汉石油大学(现长江大学)矿场机械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机电控制及其自动化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在企业工作十几年,历任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曾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江汉石油管理局科技成果奖十多项。获实用新型专利26项。出版著作2发表论文1820138月入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每年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讲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与机构创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压力容器

尤晓萍:男,中共党员,嘉庚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金工机电实训中心主任、3D 打印实验室主任、讲师。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华南理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入职嘉庚学院。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中文核心1,其它论文多篇,获得专利成果多项。近年来主持先进打印技术创新实验室工作,实验室每年接收培养数十名学生,完成多项企业委托课题,与企业合作完成了多款工业用产品的开发。主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3D打印设备。

罗玉元:男,嘉庚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1982年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机械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北京科技大学流控方向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和相关研究内容(无学位)。从事机电设备开发设计十余年,完成设计和科研10余项,获国家专利1项(用于生产)。1998后转至高校任教。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基金各1项,主持省实验室研究项目1项。获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科研2项、省级1项,校市级10余项。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省级一二等奖7项、三等奖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论文2篇,核心期刊10余篇。20178月入职嘉庚学院。主讲课程:计算机绘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程序设计(C语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等。主要研究方向:机电液(气)一体化系统设备、钢铁产品标识设备、微机电系统(MEMS)及机电系统虚拟仿真技术。

赖怡宏:男,嘉庚机电工程学院助理教授。1992年台湾海军军官学校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台湾中正理工学院系统工程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17年台湾中山大学机械与机电工程研究所控制组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发表SCI论文10篇,EI论文2篇,EI会议论文5篇。研发的多个产品获得台湾新创奖或产品认证展示。2019年入职嘉庚学院,主讲课程:机械控制工程、单片机原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器人系统等。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应用、智能故障诊断、无人自主水面载具等领域。

魏雅君:女,中共党员,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1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就职于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表EI论文1篇,中文核心4它刊物论文多篇,并取得20多项专利成果。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国家级1项,省级2项。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省级一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省赛二等奖。2016年入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主讲课程:机械设计、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学概论、机器人学导论。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机器人工装设计、有限元分析、数字化制造、CAD/CAM

黄荣:男,嘉庚机电工程学院讲师。2013年南昌航空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在校期间,获得过无人飞行器设计大赛全国冠军;2016年厦门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硕士在读期间,为厦门大学组建、培养相关学生科研竞赛团队并担任团队指导教师、教练,多次带队获得国家级奖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0余项。具备轻小型无人飞行器飞行驾驶和团队管理能力。持有无人机飞行执照和航模飞行证照。毕业后曾就职于厦门市某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无人机研发、试飞和技术管理。2017年入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主讲课程:工程图学与互换性测量、机械工程概论、航空概论与飞机赏识、无人机驾驶技术基础、无人机设计基础等。主要研究方向:/轻型无人飞行器总体设计、无人飞行器设备机械设计、无人飞行器驾驶等

殷俊:男,工程师。2001年合肥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9年厦门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研究生毕业,工学硕士学位。在企业工作近十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20209月入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主讲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创新思维与实践、现代传感器及应用等。主要研究方向:传感器应用机电设备的健康监测及控制系统。

邱玥:女,中共党员,助教。2015厦门大学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8厦门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学术硕士学位曾获大学生飞行器设计类竞赛全国一等奖。同年入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主讲课程: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三维造型、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无人机设计基础等。主要研究方向:飞行器空气动力学。